-
友情链接:
图片
斤竹岭
檀栾映空曲,青翠漾涟漪。
暗入商山路,樵人不可知。
檀栾映空曲
“檀栾”典出汉赋(枚乘《梁王菟园赋 》) ,以檀木之坚韧、栾树之华美喻竹之修长俊秀,既写竹姿挺拔,亦暗含君子气节。“空曲”指高峻山势的曲折幽深(如杜甫“陵寝盘空曲”) 。“空”字双关,既状山形而“空灵”,亦融禅意之“虚空”。“映”字也妙,竹影与山形互映,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:翠竹掩映山脊,青黛与碧色交织 ;日光穿竹隙,投于山岩,明暗交错如画 ;竹影“映”空山,物我相融,暗喻心性澄明映照天地 。
青翠漾涟漪
“青翠”既指竹叶鲜碧(如谢朓“青翠独言奇”) ,亦代指山岭整体苍翠,色彩饱和如泼墨。“涟漪”突破“水纹”定式,喻竹浪随风起伏之态(如虞世南“凤翅拂涟漪”) ,赋予竹林以液态流动感。“漾”真是入了化境。竹叶翻涌如波,暗合辋川水景(裴迪同咏“明流纡且直”) ;“漾”字暗藏诗人怡然之心,物态与心境同频共振,禅趣盎然 。
暗入商山路
商山路为秦汉隐逸之道(商山四皓隐居处) ,实指竹林小径蜿蜒通幽。“暗入”暗示诗人悄然遁入精神净土,与尘世疏离(呼应陶潜桃源“遂迷不复得路”) 。
“暗”,写路径幽邃难辨,喻隐逸之志的私密性与超然性;“入”字点明从物理空间到心灵栖居的转化,完成“由实入虚”的诗性跳跃 。
樵人不可知
“樵人”,山野常客,竟迷途于竹径,强化秘境幽深(化用《桃花源记 》“寻向所志,遂迷”) 。“不可知”,表面写路径难寻,深层指向禅宗“不可言说”之境——山林本真超乎人智;隐者独享天地,拒被俗世窥探 。
以“知”为诗眼,叩问存在本质:樵夫不可知路径,世人不可知诗心,而王维已在此间坐忘。
小诗以“映”“漾”“暗入”“不可知”为枢机,竹影、山形、水痕浑然一体(“青翠漾涟漪”);樵夫迷失,诗人隐逸,主客界限消弭;“空曲”为体,“暗入”为用,终以“不可知”抵达无我之境,印证王维“诗佛”本色 。
此诗与裴迪同题作对比,更显王维之空灵——裴诗“明流纡且直,绿筱密复深”止于写实,而王维以虚字点睛(映、漾、暗),典故意象层叠(檀栾、商山、桃源),终在二十字中开辟出“无画之画,无声之乐”
裴迪
明流纡且直,绿筱密复深,
一径通山路,行歌望旧岑。
明流纡且直。“纡且直”,曲折与平直并存。此句聚焦溪流的动态("明流")。"纡"(迂回)与"直"(笔直),既写溪水依山势蜿蜒的自然形态,亦暗喻人生路径的曲折与通达。裴迪以直白笔法捕捉溪流实景,与王维"青翠漾涟漪"的虚写倒影形成虚实对照。两人有意思,你虚我就实。
绿筱密复深。“筱”,小竹。“密复深”,密集而幽深。密写竹丛空间密度,深喻视觉纵深感,既呼应王维"檀栾"(秀竹)意象。箭竹的丛生特性("密")与王维"漾涟漪"的灵动形成静动互补。
一径通山路。“通”,连接、贯通。此句转写竹林小径。"一径"呼应王维"暗入商山路",但摒弃典故,直述路径功能。"通"字暗含隐逸之路的开放性:与王维"樵人不可知"的幽秘相比,裴迪笔下路径是可抵达的实体,象征世俗与隐逸的连通可能。
行歌望旧岑。“行歌”,且行且歌。“望旧岑”,回望故山。"行歌"展露行者洒脱之态,与王维的静观冥思迥异。"望旧岑"(岑指山峦)的回眸动作,既流露对故地的眷恋,又暗示精神归宿——旧岑或指商山,但裴迪不点破典故,以"望"留白,传递悠然自适的世俗诗意。
裴迪此诗,以"明流-绿筱-山路-行歌"构建线性行旅图,弃典故而重现场,弃玄思而重体验,恰与王维的空灵禅意形成互补,共筑辋川山水的完整精神图景。
世上知音有几人?人间友情见清真。好,到这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